共计 1497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【CSDN 编者按】
目前,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编程领域的应用逐渐普及,然而,如何使其真正为开发者提供支持,而不是成为效率的障碍,成为众多从业者探讨的重点。本文的作者是一位从事软件工程超过20年的资深人士,他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,分享了使用 Claude 的独到体会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reddit.com/r/ClaudeAI/comments/1m1efu0/as_an_software_egineer_with_20_years_of_experience/
作者 | AbstractLogic 编译 | 郑丽媛
出品 | CSDN(ID:CSDNnews)
投稿或寻求报道:zhanghy@csdn.net
让我以一名“老炮儿”工程师的视角,聊聊我如何运用 Claude。不过在此之前,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背景,以免大家觉得我是个随便吹嘘的“氛围型”程序员。
我拥有计算机科学的学位,自 .NET 刚问世的20年前便开始从事相关开发。我曾在三家财富500强企业工作,专注于后端系统、微服务及云架构的构建,并带领团队成功交付多个生产级项目,这些项目每月能创收200-300万美元,每分钟处理超过6万笔交易。虽然我不是 FAANG 的工程师,但也曾参加过几家公司的终面。
总体而言,Claude 帮我弥补了两个短板:首先是因为参与了太多项目而导致的记忆碎片化,其次是随着年龄增长带来的精力下降。在加入新团队时,我已经无法像年轻时那样迅速掌握整个业务模式或代码库,思维速度难以跟上信息的洪流。
因此,我主要利用 Claude 来整理这些结构化信息:
● 业务术语
● 技术术语
● 代码库的设计模式和实践规范
当我在脑海中“加载完”代码库后,就能够全力以赴投入实际工作了。

我的使用设置与工作流程
接下来,我将分享在不同项目中如何运用 Claude:
(1)使用 Lyra 优化提示词
我会运用自定义的 Lyra 提示词(可自行搜索)来提升每一个发送给 Claude 的请求——这对我而言简直如同开挂。
(2)重写 Jira 工单
在接收新任务后,我会先用 Claude 对 Jira 工单进行重写,以便为其提供一个清晰明确的上下文。
(3)拆分工作任务
随后,我会请求 Claude 将工单拆分为最小的可执行单元,然后选取第一个单元,再用提示词优化器进行二次处理。
(4)限定范围的提示
这一步至关重要:我会严格限制 Claude 的处理范围。有时我会明确接口,有时会指明某个具体方法,或者让我先编写红绿单元测试。关键是确保其输出内容能够在几分钟内被迅速理解和评估。
(5)迭代开发
我会不断打磨每个小单元直到完善,然后再推进下一个,就这样循环进行。
这套流程对我来说是革命性的。因为 Claude 不仅帮助我编写代码——它还能理清思路、组织工作,使我即便在复杂环境中也能保持高效。
因此,如果各位前辈们最近看到关于“使用 Claude 反而降低效率”的研究……在将 AI 视作结对编程伙伴之前,不妨参考一下我的这个工作流程。理解工具特性、明确作用范围、保持流程一致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,这才是驾驭 AI 的核心。

老程序员在评论区“团建”,新人在夹缝中求助
这篇文章在Reddit上引发了数百名开发者的关注,尤其是那些在编程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人士:
-
“这真有趣。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软件

